推广 热搜:

每一个自律的孩子,都有一个能“忍”的母亲

   日期:2025-06-26     来源:www.wahaok.com    浏览:678    
文章简介:看点    为人爸爸妈妈者,当看到孩子身上有“不好”的状况时,本能地就会想着去帮忙和纠正。譬如起床晚了,吃饭磨蹭,或者是做决定考虑不够全方位等。

 看点    为人爸爸妈妈者,当看到孩子身上有“不好”的状况时,本能地就会想着去帮忙和纠正。譬如起床晚了,吃饭磨蹭,或者是做决定考虑不够全方位等。但爸爸妈妈帮忙太多,其实反而不利于孩子形成自主的个性和自律的习惯。所以,掌握忍耐,掌握给孩子机会和时间去试错和理解我们的事情自己负责,是爸爸妈妈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的必学课。

 

听朋友讲她的婴幼儿教育经,是关于“忍”的话题。

当大部分的母亲每天忙着催促孩子按时起床不迟到;抱怨孩子丢三落4、一直记不清明天上课要用的东西;天天在父母群里,互相交流孩子的作业,生怕小朋友落了哪一样的时候,我的这位朋友,一直看上去高雅淡定很多。

01

为人爸爸妈妈

永远只做孩子的“陪练”

7岁的小女孩,早已经习惯了晚上睡前筹备好第二天上课要用的书本,并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整整齐齐叠在枕边,还日渐了解给母亲列清单……

譬如,母亲去超市,她写好自己需要的东西,让母亲帮忙采购。婴幼儿园组织郊游,也能一项项列好自己喜欢与需要筹备的东西。

很多母亲跟朋友讨教经验,她一直笑笑说:“哪有哪些经验,无非是忍得住。”譬如,她也过去大清早起来,自己眼看着时间来不及,急得跳脚,小朋友不紧不慢地洗脸、吃饭,一副漫不经心、时间与我无关的样子。

被催急了,小朋友悠悠地吐出一句:“大家小朋友啊,做事就是慢吞吞的,你越催,大家就越慢。”

弄得她哭笑不能,为此,她也没少上演“道路飞车”,一边孩子催不能,一边上课时间又不等人,确是辛苦又无奈。

后来,她反省自己,感觉如此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便跟孩子谈判,说:“将来大家早上7:
10外出,你需要自己安排时间,母亲只能提醒你,不会催你,但,假如上课迟到,老师批评你,母亲不可以替你挨批评。”

刚开始,小朋友似懂非懂,也没太当回事。依旧懒懒地赖床,依旧慢慢地刷牙洗脸吃早餐。

朋友在旁边看着,愣是忍着没出声,等到孩子整理好东西外出时,离上课时间只剩下10分钟。毫无疑问,孩子上课迟到,挨了老师的批评。

放学后,小朋友满脸委屈,怪母亲送她晚了,让自己迟到。母亲把前一天的话,又跟她说了一遍。这次,小朋友好像懂了。抱着闹钟过来,让母亲帮她调好了起床时间。第二天,虽然闹钟响后,小朋友依然翻身睡过去了,但,在母亲提醒后,小朋友好像想到了前一天挨老师批评的历程,猛地从床上弹了起来。

从这一件小事,孩子开始了解,原来以前上学不迟到,是由于有母亲在身边帮忙。更要紧的,她开始了解,将来,这件小事,要由自己负责。

在起床“战役”胜利后,朋友开始日渐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孩子,譬如,一周早餐吃那些,会让小朋友自己安排,而她自己则负责采购。

再譬如,小朋友爱美,她把天天着装搭配的权利也交给了孩子,最初,小朋友只负责美,衣服穿得太多或太少的事情时有发生,慢慢地,她教会了小朋友提前看第二天的天气预报,筹备衣服。

“为自己负责”这件事,小朋友也从最开始的紧张不适,变得愈加从容,然后,慢慢爱上了自己安排生活的感觉。

朋友总结,说:“当你期望孩子自律、而不是每件事由自己去掌舵时,就必须要掌握忍,看着她犯了错误不去插手,看着她慢吞吞的不去帮忙,甚至看着她花钱忍住不去心疼钱。永远做一个陪练而不是比赛的主导者,唯有此,才能让孩子掌握对自己负责。”

02

儿子做旅游规划

爸爸为什么这样放心

“忍”这件事,并困难。更不是每一个为人爸爸妈妈的,都忍得下去的。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则新闻:一个来自福建,11岁的小朋友亮亮,携带爸爸洪舒靖环游世界。一路上,钱包由儿子学会,路线由儿子规划,吃住行全由儿子来定主意,自己则负责骑摩托车携带他完成旅游。

在面对媒体采访时,爸爸说:“第二天的目的地都是让孩子定的,住宿的地址也让他一个人选择,连吃饭都让他做决定。我想让他掌握日常的事情都自己做决定,与面对我们的决定带来的任何后果。”

他们一路向北,经过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抵达北京。然后再从北京一路向南,经过河北、陕西、山西、重庆、湖北、湖南、广东,再回到福建。

一路上,亮亮不只坚持借助晚上的时间写作业,还自己整理行李、录视频日记、拟定第二天的旅游计划,爸爸则负责为儿子洗衣服。对于爸爸来讲,这是他所能想到的,伴随儿子成长、培养孩子自律、自我独立意识最好的方法。

大家可以想象,这一路,爸爸需要眼睁睁看着孩子犯多少错,但一旦“忍”住了,孩子自然会看到,我们的决定会获得什么样的后果,从而,更好地去做下一次的决策。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如此长大的。但,当大家成为爸爸妈妈,便不由地想节省孩子成长的本钱,不由自主地去为孩子做各种决定。

但翻看这则新闻的评论,发现很多留言,除去感慨这位爸爸敢于放下外,也不乏质疑之声。

譬如:“我就不信当爹的真的可以忍住不帮忙”。“这么小的孩子,什么都自己做主,父母真的可以放心吗”?

可见,不少父母都太知道,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孩子犯了错误不插手,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们了解,自己要做到一个“忍”字有多难,也质疑,别的父母,是怎么样做到的。

03

过度控制孩子

会破坏孩子自控力的发育

每个妈妈,都期望孩子自律、独立。但,你不愿放下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又怎么样独立?只有当孩子能感觉到自己可以控制我们的生活,才会愈加自律,而不是把生活的责任都寄托在爸爸妈妈或者其他人身上。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那些在5岁的时候,可以等待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在之后的学习上要相对好一些,事业进步上也更出色一些。这是米歇尔关于“自律”非常重要的实验。

1998年,棉花糖实验进行未来的30年后,沃尔特·米歇尔和她的学生重做了一个实验,叫做“陌生情境”实验,以此来弄了解另外一个问题:孩子出生多长时间才能看出是不是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他们选取了18个月左右的孩子作为被试。

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由活动阶段

妈妈和孩子单独待在实验室的房间里,就像在家一样玩耍5分钟。

第二个阶段:离别阶段

学校负责人打电话给妈妈走出房间,只留孩子一人与一名志愿者单独待上两分钟。孩子事先在妈妈在场的状况下,与这名志愿者有过17分钟的互动。在妈妈离开的这期间里,除非孩子表现出不安的样子,志愿者才会简单安慰他,告诉他妈妈立刻就会回来。

第三个阶段:团聚阶段

妈妈与孩子分开两分钟后,又第三回来,此时志愿者悄悄离开房间,让妈妈与孩子活动3分钟。

事实上,这个实验的确预示了孩子日后在棉花糖实验中的行为。在“陌生情境”最后30秒转移注意力,顺利坚持了2分钟的孩子,他们长到5岁时,也能更有效地获得第二颗棉花糖。

米歇尔讲解说:有较好自控力的婴儿一般可以应付妈妈的控制,但并非通过紧紧粘着妈妈,而是与妈妈维持距离(1米以上)、自己发现与探索房间、玩玩具,以此来转移注意力。

孩子一旦可以控制自己与妈妈之间的距离,也就能在妈妈做决定时不完全听从妈妈的控制。

而过度控制孩子的爸爸妈妈事实上会冒风险,大概暗中破坏了孩子自控力的发育,而那些支持并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爸爸妈妈反倒更可能让孩子成功地在棉花糖试验中吃到第二颗棉花糖。

04

不做完美母亲

而做孩子的导师和伴随者

“忍”这件事,对于每个为人爸爸妈妈者,都绝不是易事。大家本能地想竭尽所能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所以,当孩子有一点点不好的时候,大家会怀着焦急的心告诉他如何更好;当孩子遇见一点挫折的时候,大家又心疼地想要插手,帮他度过难关。

但,大家一直要了解的是,大家可以做孩子生命的导师,成长的伴随者,唯独不可以成为别人生方向的干预者。大家得允许孩子,以我们的方法,慢慢长大。

想要做一个能“忍“的母亲,第一,你得掌握缓解我们的焦虑。其实,大部分的状况下,爸爸妈妈忍不住的控制,来源于于我们的焦虑,而不是孩子的焦虑。这时,使用“最糟情境预测”的办法会很有效。

譬如,孩子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最糟的状况是,将来孩子出国,英语成绩受限。但,大家同时会有一个解决方法:第一,不考虑出国留学这条路;第二,孩子坚持出国留学。

这时,当他一个人做出了选择,学英语的动力会自然增强。当如此考虑的时候,焦虑会少不少,也不会在此刻就急切地强迫孩子必须要把英文学好。

第二,掌握倾听孩子对自我的期许。不能不承认,有时对于孩子过高的需要,源于大家尚且没搞了解自己期望孩子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于是,拼命给孩子创造各种条件,这么做的初衷,无非是期望孩子保有最多的选择权,能了解十八般武艺,在任何场所,都立于不败之地。

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达成的目的。这时,请试着去倾听孩子我们的选择,问问他到底喜欢什么,想学习什么,跟着孩子的节奏走,而不是武断地做一个发号施令者。

最后,舍弃做一个完美的母亲。当大伙愈加多的讨论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当咪蒙告诉大伙,每个职场母亲都欠孩子一个道歉。我想对你说,从来就没完美的人,也便没完美的母亲。假如大家真成为了完美的母亲,肯定是大家剥夺了孩子的某些能力。

譬如,自我成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付挫折、在逆境中扭转局面、赢取好结果的能力。而这类能力,都是大家成长、存活所必不可少的能力。所以,请舍弃做一个完美的母亲,一个快乐、不焦虑的母亲远比一个完美的母亲要紧得多!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